✏️楊乃樺 臨床心理師
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,有許多我們喜歡的行為,當然就會有我們所不樂看見的舉止。當看到喜歡的行為,通常我們會立即給予稱讚、獎勵(增強物),這些在心理學行為學派中稱之為正增強,給予好的增強物來延續孩子的行為;當看到不喜歡的舉止時,很常聽到家長會說「孩子不乖就是打(處罰)就對了」、「再吵就打你」諸如此類的話語,這些給予不好的結果,即稱為懲罰。
給予好東西 →獎賞
給予討厭的東西 →懲罰
在我們初次提出/做出懲罰的時候,效果多半是明顯的,對方會立即停止一個不當的行為,所以懲罰是相當快速,且具備效果。可若時間久了,我們會漸漸發現,一切似乎不再那麼順利,往往要使用別的懲罰才能達到類似的效果。又或是我們也發現,好像對方變得不太理會或是逐漸出現情緒化等狀況,甚至也因為立即性被處理,而有內在自尊受損、自信心低落、行為退化的可能。也就是說,懲罰很有效也很快速,但是持續度差,且易出現情緒波動大、情感隔閡、自尊心下降等。
在這裡不是說懲罰不適合或完全不對,而是鼓勵大家透過給予正增強,來代替處罰,從鼓勵與正向訓練的方式,逐步增加其自信心、自我成長的內在動機。如果當下真的來不及,已經進行了處罰,事後的情緒連結與溝通,就非常非常的重要!情緒冷靜下,談論所發生的事情,以及所做的處罰,對於彼此的傷害與困難,並商討下次在遇到相同狀況時,可以彼此嘗試的辦法,也許是一個可以修正的過程。最後在給予彼此一段說抱歉的時間,平復各自的受傷。
人與人相處本來就充斥著各種互相,情緒的互相,行為的互相,考量的互相,某些行為會影響著我們如何應對,也影響著彼此的健康安全。因此我們才會想嘗試讓好的行為持續,不喜歡的行為消失,有時會因為心急而讓對方受傷,但記得要給予機會進行事後的討論與溝通,多給予彼此練習鼓勵與正向回饋,讓彼此的行為緩緩轉成期待中的樣子。
🌻更多延伸閱讀請點擊 親職教養不孤單 ,讓心理師持續透過文字陪伴您成長🌻
🌻如有心理治療/兒童發展訓練相關需求,歡迎您來電或 填寫表單 預約服務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