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雅詒 臨床心理師, 臨床心理師, 衛教專區, 親職教養不孤單

身體距離

By 心煦 心理治療所 on 9 11 月, 2022 0 Comments • Tags: # # #

✏️張雅詒 臨床心理師

對孩子來說,要認知到自己跟別人之間的身體界線及距離,也是需要教導的。沒有孩子是天生就知道自己的某些舉動會讓別人不舒服,或者當別人跟自己距離不適切時該怎麼反應。所以家長們需要先給自己一些心理建設,孩子的不適切的距離大多不是故意的,而是他們不懂,這時對他們發火也沒有用,反而讓他們害怕自己做錯了什麼而顯得瑟縮或更不敢講。

跟孩子討論身體界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界線是一個抽象的概念,因此可以先讓孩子想像看看,距離就像是身體上有著不同等級的防護罩,自己可以決定不同距離的人,觸碰到某一個防護罩會怎麼樣。如果很難想像,可以用畫圖的方式示意。然後以下列三個主題:

  1. 不同熟悉程度的人際關係:可以跟孩子一起想想看,可能發生在週遭的人際關係有哪些?例如親密的人(如:家人),每天見面的人(如:同學,朋友,老師),常常看到的人(如:補習班,家教班,輔導班),偶爾看到的人(如:鄰居,親戚),一面之緣的人甚至是陌生人等。
  2. 適宜的身體距離:可以跟孩子討論身體的各個部位,哪些是除了親密的人絕對不能被碰觸的(例如:生殖器官,乳房,大腿)?哪些是熟悉程度的人可以碰觸的(例如:肩膀,臉頰,腰)?哪些是大部分人會碰觸到的(手,頭)?
  3. 不同熟悉程度的人應有的身體距離:每一種人際關係,還是會有適合的身體距離,等到跟孩子討論完適宜的距離以及不同熟悉程度的人際關係定義後,就可以把兩者綜合起來,跟孩子一起來想想,那麼不同熟悉程度的人,有怎麼樣的身體距離比較合適呢?

定義完不同關係的距離後,接著可以跟孩子一起來辨識看看距離不是適切時,自己或他人可能會有怎麼樣的感覺及反應呢?這很仰賴情緒辨識的能力,先跟孩子一起練習辨識情緒,再試著辨識。

  1. 自己的感覺:如果別人靠得太近了,自己可能會覺得害怕?厭惡?不舒服?想逃跑?
  2. 對方的反應:對方對這樣的身體距離究竟是開心的?生氣的?討厭的?疑惑的?

   辨識完自己跟他人的情緒之後,還可以跟孩子討論,要怎麼樣去修正讓自己或他人不舒服的身體距離,或者自己感覺不舒服時,可以怎麼做?建議家長能使用開放而不批評的方式,才能夠讓孩子更能夠放心的跟父母分享這種較為私密而尷尬的事情,當中有很多的細節,若覺得做起來不太容易,歡迎預約時間跟我們諮詢討論~

🌻更多延伸閱讀請點擊 親職教養不孤單 ,讓心理師持續透過文字陪伴您成長🌻
🌻如有心理治療/兒童發展訓練相關需求,歡迎您來電或 填寫表單 預約服務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