擁抱高敏感的自己, 臨床心理師, 蔡岳融 臨床心理師, 衛教專區

高敏感系列- 我就是高敏感與超焦慮的人呀

By 心煦 心理治療所 on 6 11 月, 2025 0 Comments • Tags: # # # # #

✏️蔡岳融 臨床心理師

小芸分組上台報告的時候緊張到不行,她明明準備得很好,但在等待輪到自己的時候,他注意到自己手心開始冒汗、胃部像被擰毛巾一樣揪住、喉嚨乾啞、頭腦也有天旋地轉的感覺,小芸更在腦中不斷浮現:「我不能這麼緊張,要是如果講錯怎麼辦?大家會笑我嗎?老師會覺得我不認真嗎?」。就算同學只是低頭翻筆記,她卻以為對方在偷笑而讓報告的心神被打斷了。就算最後講完了,她雖累卻又開始自省與復盤,自責應該要再加強,當晚又再度失眠了。

這就是高敏感與高焦慮常常交織的樣子。

高敏感的人,對外在刺激和內心感受都很敏銳,容易察覺到細微的變化;而高焦慮則是這種敏感被放大之後帶來的過度擔心。兩者常常手牽手,讓人覺得「我怎麼這麼累、這麼怪?」

其實,這些特質背後各有它的意義。心理學上,高敏感就像是一種「高解析度」的感官,能夠捕捉到更多細節;而焦慮則像是一種「警報系統」,幫助我們避免危險。從進化角度來看,這些特質能讓一個群體更安全,因為總有人能先發現風險,但伴隨這些特異功能,也會讓人很不舒服。

理解與接納這一點這些感官與心理特質很重要,幫忙自己找到「焦慮的心理意義」並自我和解。以下是一些小技巧可以幫助找到幫焦慮定舵:

  1.  #將焦慮化作自我描述的個人特質 :如 我是一個在意成果的人,我不喜歡做不好的感覺,我常常希望準備好的內容可以受到大家喜愛。
  2. 焦慮讓人能注意生活,並 #接受或思考如何因應「#我其實不適應 」:報告讓我這麼焦慮,讓我意識到我可能仍沒辦法應付大家都在的場合,或許我並不適合這樣的人際活動。
  3.  #將焦慮視為動力來源 :對報告焦慮讓我身體不適,於是我就要好好的把演講品質提升到我想要的程度,我也認知到焦慮感幫我變成更好的我,我也更不會在事後自責。
  4. #與焦慮對話 ,#看見我的渴望並與焦慮致謝 :我真的很希望我能有完美的報告,所以我也擔心任何一個閃失,這幾個夜裡的淺眠或洗澡時的發呆中,其實也迸出好多好點子,讓我的報告更臻完美,焦慮雖然難受,但也讓我沒有鬆懈。
  5.  #省思更深層焦慮的意義 :我擔心報告失敗,然後呢? 會不會我更擔心我別人會因此笑我、不想跟我同組,甚至不跟我當朋友,其實我更深層的是對人的不信任?

🌻更多延伸閱讀請點擊 擁抱高敏感的自己 ,讓心理師持續透過文字陪伴您成長🌻
🌻如有心理治療/心理諮商/兒童發展訓練相關需求,歡迎您來電或 填寫表單 預約服務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