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雅詒 臨床心理師, 臨床心理師, 衛教專區, 走在遇見自己的路上

治療室裡的故事集:看似什麼都與我無關,但其實只是我太害怕失去

By 心煦 心理治療所 on 6 11 月, 2025 0 Comments • Tags: # # # #

✏️張雅詒 臨床心理師

曜曜第一次走進治療室的時候,語氣輕鬆,甚至有些玩笑式的疏離感。他說:「其實也什麼啦,只是朋友覺得我好像對什麼都太冷淡、沒感覺,建議我來試試看。」會談過程,他談起生活、工作、人際時,總像在描述別人的故事,用詞精準,但情感保持在安全距離。我問他:「你覺得自己真的對什麼都無所謂嗎?」他停頓了一下,笑說:「應該是吧,我也沒什麼一定要的東西。即使失去了好像也沒什麼感覺」。但在他提到了曾經很要好的大學同學,因為一場誤會切斷了聯繫時,他的語速慢了、眼神閃爍,最後輕聲的說著:「反正人就是會變,離開就離開了,也沒什麼」。雖然說著沒什麼,但表情洩露了他真實的感受,我回應:「你似乎用一種很無所謂的語氣在說著,但你的情緒似乎不是這樣的」。那一刻,曜曜的防衛像是被輕輕敲了一下。他沉默很久,然後低聲說:「我以前真的很在意,但後來太痛苦了,就決定不要再那麼在意誰、在意什麼……這樣比較不會受傷吧?」-

曜曜的「冷漠」,更像是一種保護機制。他並不是對一切無感,而是學會了壓抑或者不去在意。因為他太清楚,當真的在意了、依賴了、投入了,就有可能會失去。他的童年有過一段突如其來的斷裂:小學四年級那年,父親因意外離世,因為太過突然,家族都籠罩在一股哀愁當中,曜曜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什麼,只聽見大人反覆說:「以後還是要好好生活,別想太多」。從那以後,他學會了收起情緒,讓自己看起來沒事,好像這樣就真的不難過了。「我從來不主動邀朋友出來、也不跟人吵架、不追求任何東西。我都告訴自己不期待,就不會失望」。雖然這樣很安全,但也讓他在人際裡總是處於邊緣,並在親密關係中退後得太快。他想被理解,卻總是先退一步;想留下,卻不敢先說「我其實很在乎你」。-

諮商過程我們開始練習讓情感慢慢浮出來。不是要他立刻改變模式,而是先學會承認:「其實我很在意。」我們談他失去的友誼、他壓抑的悲傷,也談他曾因太過小心而錯過的那些親密關係。終於在談話的某一次,他說:「我不確定我能不能承受失去,但我更不想一輩子什麼都沒真的擁有過。」這句話,像是他下定決心願意往自己的心靠近。-

幾個月後,曜曜告訴我,他主動聯絡了那位許久不聯絡的大學朋友,沒有劇情般的重逢,也沒有完美的和解,「我只是想讓對方知道,我其實一直有想念」,曜曜說著。那次談話似乎是他第一次感覺到,即使可能會失去,但有些在意仍值得被表達。那天,他終於不是看似無所謂的樣子,而是真正地,更貼近了他的內在。

*文章內容為闡述治療理念而杜撰,為保護個案隱私,會談過程的內容並未受到引用。

🌻更多延伸閱讀請點擊 走在遇見自己的路上 ,讓心理師持續透過文字陪伴您成長🌻
🌻如有心理治療/兒童發展訓練相關需求,歡迎您來電或 填寫表單 預約服務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