✏️張雅詒 臨床心理師
小偉是一個事業有成的工程師,從小成績都是名列前茅,也如願考上了第一志願,生活似乎非常順風順水。「我對於讀書似乎一直都很有天賦,也很努力。所以到了這個年紀,生活也過得還不錯,但我反而感到有點空虛」。我好奇小偉似乎擁有著很多其他人稱羨的東西,但仍然覺得空虛的理由。小偉表示:「似乎從小跟著社會價值走的我,沒有多加思考,只認為大家都覺得好的東西,也許就是很棒的吧!但當達到別人所謂的成功之後才發現,我有點迷失了自己。」-
在小偉的成長階段,也不是沒有一些自己的興趣或者想做的事情,只是當與成就衝突時,在感受到了父母及老師的期待下,小偉大多選擇放棄自己想做的。「也許當下選擇的不只是成就,更是一個能夠讓別人驕傲的我吧,但這好像讓我覺得我拋棄了那些更本質的、真實的我…」。談起了小偉的童年歷程,似乎總是在尋求他人的認同,除了成績以外,其他方面都不夠突出,也沒有自信能夠做得好,也因此在學業的部分,小偉竭盡所能。「我很希望父母能因為我的表現感到驕傲及放心,但當我真的成功了,卻不如想像中的開心。我開始懷疑他們究竟愛的是成功的我,還是真實的我?」-
帶著這樣的困惑,小偉來到了諮商室。透過諮商,小偉逐漸把內心的不安全感掏出並反覆檢視,那似乎是一種擔心最真實的自己不可能會被愛著的失落感覺。「除了有成就、成功之外,我不能確定究竟自己哪裡好?如果連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夠好了,別人能夠接受這樣的我嗎?」當小偉內在的失落展現在他的關係當中,似乎他也變得敏感、患得患失。「我很害怕在關係當中展露出不夠好的樣子,當我展露出那些弱點時,好像也在宣告著關係的終結。但這也讓我很壓抑…似乎忘記了自己最初的本質跟樣子。」-
漸漸的,小偉在諮商中直接面對了他最害怕的感覺,並且逐漸開始享受生活。他了解到,只有當自己開始接納自己並好好與之相處時,看待外界的眼光才會跟著改變。「我好像比較能夠接受自己真實的樣子,或者有些時候矛盾的情緒。我嘗試著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情,而不是一昧的活在別人的眼光之下。這讓我開始期待下班後的生活,那似乎更能讓我感覺自己活著。」最終,小偉帶著感謝與滿足離開了治療室,「我渴望的,也許一直都是這個不夠完美,卻足夠真實的我自己。」-





*文章內容為闡述治療理念而杜撰,為保護個案隱私,會談過程的內容並未受到引用。
🌻更多延伸閱讀請點擊 走在遇見自己的路上 ,讓心理師持續透過文字陪伴您成長🌻
🌻如有心理治療/兒童發展訓練相關需求,歡迎您來電或 填寫表單 預約服務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