✏️張雅詒 臨床心理師
玟玟(化名)第一次走進治療室時,帶著一種很焦慮跟痛苦的感覺, 詢問玟玟是因為什麼原因過來的?玟玟表示似乎也沒有很主要的原因,但就是常常覺得自己很糟。接著,玟玟開始回憶自己過去搞砸的許多事情,只要自己覺得與這件事情脫不了關係,玟玟就會覺得很愧疚,很難為自己發聲。我回應玟玟,似乎都把錯怪在自己身上,怎麼從來不對別人生氣呢?「我不太會生氣」她說,「遇到不開心的事,我都會想,是不是我不夠好、是不是我讓對方不舒服。」-
在她的世界裡,衝突從來不是選項。她是家中的長女,從小被教導要懂事、要體貼。母親控制欲較強且情緒化、父親沉默寡言,家裡氣氛時常緊繃。她習慣觀察誰的臉色不對、誰快要爆發,然後提前道歉,消除矛盾。「我想到小時候,當我媽罵我時,我會馬上道歉,好像這樣才能讓她的臉色好看一點。她冷靜下來又會說我最乖。那時候我就覺得,也許只要我再更好一點,就能讓她不生氣。」長大後,她延續了這個模式。當朋友爽約、同事越界、伴侶忽視她的感受時,她從不反擊,反而反省自己。我回應玟玟,這也許是一種害怕對別人生氣的反應,也許是因為那通常不會有結果。玟玟很同意,「我覺得他們不一定會聽、也不一定會改,反而會覺得我太敏感。」我接續著講完她的話,『這樣說來,也許對自己生氣比較簡單,至少自己是不會忽略自己的感覺的。』她停頓了一下,語氣充滿難受:「原來我不是真的不生氣,而是害怕就算我生氣,也得不到回應。」這句話說完,她低下頭,無聲的眼淚滴落在衣角。-
在接下來的幾次會談中,我們談到她那種「把憤怒轉向自己」的習慣。她慢慢理解,那是一種求生方式。「對別人生氣,就像是對別人抱有期待一樣,」她說,「但如果對自己生氣,至少主導權還在我手上。那雖然很痛苦,卻讓我覺得真實。」這樣的「真實」,其實是她努力維持關係、避免失控的代價。因為在她的經驗裡,別人的情緒是危險的、無法掌控的,而她唯一能做到的,就是責怪自己能換來世界短暫的平靜。-
在治療裡,我邀請她去練習辨認「生氣的權利」。我們從一些很小的事開始。當朋友臨時取消約時,她學著不立刻說「沒關係」,而是先讓自己停下來,去感受那份失落。當主管提出不合理的要求,她第一次試著說:「我今天可能沒辦法做到。」她說那一刻心臟狂跳,但沒有崩壞,也沒有人因此離開。那讓她第一次感受到:「原來表達不滿跟拒絕,也可以是安全的。」-
幾個月後,她在某次會談結尾時笑著說:「我好像開始能分辨,什麼是對別人生氣,什麼是對自己生氣。以前我以為生氣只會讓關係壞掉,但現在我知道,那其實是我在告訴自己:我值得被對待得更好。」那天走出治療室時,她的笑容裡第一次有力量,而不是一種遷就與委屈。-
*文章內容為闡述治療理念而杜撰,為保護個案隱私,會談過程的內容並未受到引用。






🌻更多延伸閱讀請點擊 走在遇見自己的路上 ,讓心理師持續透過文字陪伴您成長🌻
🌻如有心理治療/兒童發展訓練相關需求,歡迎您來電或 填寫表單 預約服務🌻